城市切换 

网站首页 -> 求职技巧 -> 2023,新兵突围

    2023,新兵突围

     发布时间: 2024-06-17 11:03   访问次数:304次

    从大厂辞职后的45天里,小张投了100多份简历,却石沉大海。他无奈向朋友抱怨,朋友却说:今年形势严峻,各大公司都在裁员,只有应届生稍微好找一点。”

    2022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,同比增加167万人;回国留学生超过100万。今年找工作难”、海归变海待”的就业现象尤为明显。

    不完全统计显示,目前国内待业人口已高达1300万;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6月份,16-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为19.3%,较上月上升0.9个百分点,创2018年有该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。这一年龄段失业率比整体失业率高出13.8个百分点。

    在这种大规模的找工作难的现状下,依靠一两个企业的扩招似乎只是杯水车薪。

    报复性求职

    最近两周,很多人找我内推工作,一天就有十多个人。因为工作太忙,私聊很多都没法回复。于是我建了个招聘群,没想到5分钟就满员了,只好又弄了个招聘二群,一会功夫又满群了。”

    疫情期间认识的买菜群小伙伴,现在都成了小王求职的客户。面对这笔不错的收入,小王也有点为难,很多人求他内推,但发过去的信息石沉大海。

    这样的情景,上次还是在2020年”小王说道。

    疫情爆发后,很多准备离职的人不敢离职。一位在西藏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本来嫌弃西藏偏远条件不好准备辞职,听到疫情后准备继续支援西藏;由于求职者众多,很多不准备换人的企业也开始组织面试,只是因为想换一批性价比更高的。”

    今年的企业也深有体会。一位在深圳互联网大厂担任中层管理人员的人士表示,前几个月他们收到了很多腾讯和平安科技的简历,很明显这些都是裁员来的,有人甚至直接在腾讯的工位上面试,问我日常几点下班。现在的简历数量,比春节后的金三银四还多。”

    报复性求职之下,企业的招聘要求也水涨船高,求职者总结出了以下几条要求:

    示意图1

    1. 年龄最好是30岁以下,硬性不超过35。

    2. 学历是统硕以上,985,211,海外TOP100学历。

    3. 经验10年以上且稳定。

    4. 薪资硬性总包60以内,不要求涨幅还能降薪。

    5. 工作能加班996.007的,且是大头兵,不配团队。

    第二部分

    报复性招聘?

    据中央网信办官方公众号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中旬,腾讯、阿里巴巴、字节跳动、美团、拼多多、快手、百度、京东、网易、微博、哔哩哔哩等12家企业总离职人数为21.68万人,总招聘人数为29.59万人,净增用工7.91万人,其中11家企业招聘人数多于离职人数。

    对于头部大厂的现象,对招聘市场抱持乐观态度还为时过早。

    根据2020年《新民晚报》报道,2020年互联网行业仅有30%逆势扩招,主要集中在医疗健康、物联网、物流运输、信息安全、汽车出行等领域。

    《羊城晚报》2020年报道,全国33.3%的企业已启动秋招,20%仍在筹划中,今年没有校招计划的占46.5%。在有招聘计划的企业中,42.6%的企业招聘规模同比有所增加。

    我们期待的报复性招聘,因经济延迟效应,出现在2021年。

    2021年,随着经济复苏,企业经营恢复增长。据中智咨询调研显示,2021年上半年近四成企业完成了全年业绩目标的50%以上,经营业绩情况良好。

    随着企业经营好转,企业招聘需求明显增加,有46%的企业扩大招聘,其中民营企业有60%表示将增加招聘量,扩招趋势最为明显。

    七成企业有针对2022届毕业生的校招计划,其中57%的企业有秋招计划,13%的企业不开展秋招,只有明年的春招计划。企业秋招人数在2022届校招计划中占大头,秋招平均完成校招需求人数的2/3左右。

    在有2022届校招计划的企业中,六成企业的应届生招聘需求与2021届持平,34%的企业招聘需求增加。

    其中,58%的新一线城市企业以及四成左右的民营企业校招需求增加,应届生扩招趋势较为明显。

    按照2020年第一波大规模疫情的规律,今年谈论报复性招聘或许还为时过早。

    更严峻的是,据财新采访报道的消息,降本增效已经成为众多互联网企业的主题,2021年秋招的热潮似乎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,2022年求职困境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。

    第三部分

    报复性之后

    今年年初,大厂裁员成为一个令人更加焦虑的话题。这场突如其来的裁员背后,网友议论纷纷,但观点却出奇一致:感慨互联网红利肉眼可见地流逝,曾经高歌猛进的互联网业务都在大面积撤退,在大浪淘沙后不得不面对亏损的现实。

    去年秋季,小袁应届大学毕业后加入一家大型科技公司。当时与他一起入职的应届生们都沉浸在加入名企的喜悦中,觉得自己距离财富自由又近了一步。

    他们没有想到,试用期刚过后,团队就被整体解散了。小袁的团队原本只是一个 PPT 项目,甚至是一个突发奇想的想法,却拉来了上百万的预算。但随着一个想法的落空,团队也被迅速解散。

    现在回想起来,小袁突然意识到,即使倾尽全力,也很难实现部门目标。为了实现 PPT,我们都在勉为其难,不过当时身处其中,难以察觉。”

    一位已从字节跳动离职的员工表示,这是时代使然。当年有很多岗位都是为了卡位,让竞争对手招不到人。现在裁掉这批人才是正常状态。”

    简单来说,2021 年大量招聘进来的员工,在 2022 年大部分都会被裁员。裁员的原因有很多,其中之一可能是招聘时过于冲动。

    根据 IT 桔子新经济死亡公司数据库显示,2021 年以来倒闭的企业包括成立几十年的老牌企业,也不乏拥有雄厚资本支持的直系业务。

    一位阿里巴巴的老员工回忆,当年年初制定的目标,他自己和同事都觉得无法完成。但一年下来,感觉没干啥”,业绩却翻了三倍——这是所谓的时代红利”。

    今天那条招聘更多人 = 增加营收 = 提升市值”的简单算式不再成立。根据 36 氪计算,过去三年,互联网几家头部公司的平均产值和利润逐年下降。而它们的市值也大多遭遇腰斩甚至膝斩。

    对如今求稳的求职者来说,企业的报复性招聘可能只是下一轮大规模裁员的导火索。

    从短期来看,政府可以为求职者和企业搭建桥梁,同时加大政府职位的招聘力度,降低失业率。但从长远来看,如果不突破企业高效增长的瓶颈,降本增效只会成为持续性选择。

    随着疫情形势有所缓解,各方都在期待着通过报复性消费来走出困境。但报复性”一词本身就暗藏危机。今年刚入职大型科技公司的芳芳表示,报道那天就已经做好了被裁员的准备。

    标签: 裁员 毕业生 失业 找工作 招聘信息